-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2025-04-24 10:23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我市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对小麦、油菜以及春播作物带来一定影响。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研判苗情、旱情,因地因苗制宜做好分类指导,认真落实好“一喷三防”、科学抗旱等防灾减灾关键措施,努力夯实粮油丰收基础。
1.慎重决策坚持科学抗旱补水
小麦灌浆期,雨后高温会出现青枯逼熟现象,沟灌灌浆水、“麦黄水”引发田间积水会使根系缺氧而丧失吸收能力,叶面蒸腾加剧生理缺水,最终加速青枯死苗造成大幅减产。因此,对当前是否抗旱补水一定要慎重决策。小麦上部功能叶片在中午高温时段因旱出现卷曲、但到傍晚或早晨能够恢复平展的田块,可不必考虑抗旱补水;只有当旱情严重、小麦功能叶片在中午高温时段出现卷曲、且到傍晚至早晨不能恢复平展,近期又确无有效降雨的麦田,需考虑科学抗旱补水。同时,抗旱补水的方式要优先选择浇灌、喷灌措施,尽量不用沟灌特别是大水漫灌的方式。如果不得已采取沟灌,应采用洇水方式,即灌满沟水,确保田面不出现积水,速灌速排,并尽量缩短沟内滞水时间,切忌田间积水。补水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气温开始下降的傍晚至气温较低的夜间及凌晨,不能在午间温高时段及上午高温来临前进行,防止加剧叶面蒸腾失水和根系缺氧导致加速青枯死苗。
2.绝不放松抓好赤霉病防控
不能因为天气干旱少雨而麻痹,松懈赤霉病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策略,继续加大赤霉病防控服务全程指导力度,对防治进度慢、效果差的乡镇进行重点跟踪,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在防控时机上,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主动用药的关键时期,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我市今年属流行风险高的地区,在防治次数上要坚持两次主动防治不动摇。第一次用药5-7天后,用好第二次保险药,确保防控效果。若扬花期、籽粒形成期、灌浆初期遇连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及时补治。
3.喷施叶面肥(剂)实现“一喷三防”
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结合防治赤霉病、蚜虫、黏虫等进行叶面喷肥(剂)、药肥(剂)混喷。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春泉八八三”或二氢卟吩铁、水溶性硅肥等优质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理)剂,提升植株抗逆能力,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热风或高温逼熟等多防效果。农药与叶面肥混喷前,要经过二次稀释,药剂混合时需注意先加杀虫剂、后加杀菌剂、再加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飞防最后加沉降剂。“一喷三防”不仅要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效果,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田间墒情不足的情况,适当增加用水量(飞防5L),降低作业速度和高度(飞防2.5m以下),达到抗旱的效果。
4.强化春播作物分类指导
对于春季旱播作物,一是要选用抗旱性强、高产多抗的品种,播前采用保水剂包衣或拌种;二是要坚持适期适墒播种,播种前要及时洇水补足底墒,确保种子发芽所需;三是可采用免耕贴茬精播,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玉米、大豆播种后可采取适度镇压措施,促进播后出苗,提升土壤保墒能力,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确保播足基本苗;四是科学中耕松土,对于当前在田的部分露地蔬菜、早熟鲜食大豆等,有条件的可采取中耕松土,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同时要配套好田间沟系,防止旱涝急转。
此外,各地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对接,强化气象灾害预警,抢抓有利条件落实增雨措施;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加强内河水量调度,确保灌溉用水。